焦點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2018的AMD可以說是動作頻頻,承繼2017推出的Ryzen一代所造成的處理器市場浪潮,在2018的開春就已經發動新一波的攻勢,首波攻擊線由內建Vega繪圖核心的Ryzen二代—Ryzen 3 2200G與Ryzen 5 2400G擔任,除了補齊先前一代版本在這個區塊的小遺憾外,更是直接切入對手在入門階與中階產品線的定位布局,搭配上足以自豪的內顯核心,等於讓二代Ryzen開通了任督二脈,玩家不用再忍受I牌猶如雞肋的內顯效能了。 先前站上在AMD發布Ryzen 2的同時,就同步露出了相關的開箱與評測文,甚至在年初的AMD CES Tech Day大會上也做了許多詳盡的報導,而隨著這段時間AMD正式發布了更高階版本的Ryzen 2700X/2700/2600X/2600與X470晶片組後,更多Ryzen 2的效能表現也都一一展示在玩家的面前。有別於先前搭配2200G、2400G實測時所採用的B350晶片組主機板,這次也透過採用最新一代的X470晶片組來做詳細測試,順便對照一下Intel相同定位的版本—Core i3-8100與Core i5-8400,也提供玩家在選購上的一個參考。 請參考: 歷經一年的等待,AMD結合了Zen微架構與Vega顯示核心,創造了獨特的Infinity Fabric無限架構,融合了更具優勢的多媒體引擎、I/O匯流排、高頻率DDR4記憶體控制器,讓二代的Ryzen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一向以自家顯示核心技術自豪的AMD終於在這個版本中納入了Vega顯示核心,這一項作為,也讓Ryzen將定位直接拉到了與對手Intel同樣的起跑點,至少都身具顯示功能的情況下,AMD有信心自家的Zen與Vega的搭配,將能具備更勝對手一籌的效能表現。 這兩款代號Raven Ridge的Ryzen 2200G/2400G,採用的是AM4腳位,頻率也比一代版本稍微拉高一些,基本上二代的Ryzen 3 2200G就已經直接取代了一代的Ryzen 3 1200與1300X這兩款版本,Boost後的頻率已經與1300X相同達到3.7GHz,並且內建了顯示核心Vega 8;另一款Ryzen 5 2400G則是取代了Ryzen 5 1400與1500X,甚至有挑戰1600與1600X的能耐,2400G的Boost頻率達到了3.9GHz,介於1500X與1600X之間,CPU Benchmark效能表現也有不弱於Ryzen 5 1600的成績,如果搭配上內建了Vega 11顯示核心的特色,其實相當具有越級挑戰中階處理器的能力。 從AMD的架構圖就可以看到對於桌上型處理器的佈局,歷經一年之後的Ryzen系列有了新一代的版本,分別由具備內顯功能的Ryzen 3 2200G與2400G打頭陣,後續上場的則是主打中高階定位的2600、2600X、2700、2700X這四款版本來對應,這裡就來簡單複習一下這2款新生力軍的基本規格吧! 稍微比較一下兩款版本的差異可以發現到基本上就是執行緒、頻率與內顯的版本不同,2200G為4C/4T、2400G為4C/8T,內顯核心則是Vega 8對比上Vega 11,內顯GPU頻率則是1250MHz對比上1100MHz,功耗皆為65W倒是維持不變,玩家關心的價格則是調低到了99鎂(2200G)與169鎂(2400G),算是更加佛心了。 有別於中高階版本的定位,內建顯示核心的2200G與2400G基本上的競爭對手就是鎖定了Intel的Core i3-8100與Core i5-8400這兩款版本,除了在處理器核心與執行緒上數量相同外、工作頻率也接近,同樣的價位也接近。在官方的資料可是稍微做了對比,當Ryzen 5 2400G對上Intel Core i5-8400時,價位上硬是低了30鎂(官方千顆報價),如果要比顯示核心效能那恐怕光靠8400的內顯HD630是不夠的,如果再加一片NVidia的入門款GT 1030顯示卡的話,那得多加上89鎂,如果是選擇2400G的話,不僅效能更具優勢,甚至都可以加一顆240G的SSD還有找了。 接下來,就來比較一下2200G、2400G對上8100與8400的表現吧,這裡也特別搭配了NV的GT 1030(GDDR5)獨立顯卡,看看到底AMD自豪的Vega內顯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厲害~ CPU(AMD):AMD Ryzen 3 2200G/2400G CPU(Intel):Intel Core i3-8100/Core i5-8400 主機板(1):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主機板(2):ASUS ROG Strix H37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D-16GFX (DDR4-3200 8GB x2、CL 14-14-14-34)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 1030 2G GDDR5 系統碟:Crucial MX300 2TB SSD 電源供應器:Enermax Revolution X't ERX530AWT 530W (80plus GOLD) 作業系統 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Display Mode:1920x1080 @60Hz 測試之前,不免俗的先透過CPU-Z來偵測一下細部資訊,這邊除了提供有2200G/2400G的資料外,對比組8100/8400也同樣的一併提供,這裡都採用了ASUS的主機板作為測試平台基準,分別是AMD X470架構與Intel H370架構。 下面我們透過各類測試軟體來驗證雙方的效能表現,包括了常見的測試工具軟體與當紅遊戲,透過數據長條圖的對比,應該可以藉由來這些了解雙方的真正實力。 在開始一堆測試之前,我們先來瞧瞧簡單測試下的CPU-Z Bench成績。在搭配上X470主機板之後的Ryzen 2200G/2400G的確有一些效能上的提升,對比配上H370主機板的Core i3-8100/i5-8400來說,基本上很有得拚。從數據上可以看到不論是2200G對上8100、或是2400G對上8400,單核心的部份幾乎相當接近,而多核心的狀態下表現則是以Ryzen 2略微微幅領先,這部分算是小逆轉了一下原本在這方面AMD的弱勢。以成績來說,大概追上系統內預設的Core i5-7600K成績(CPU Single/Multi 480/1837),特別是2400G在多核心的部分已經大幅勝出7600K的表現,有直追i7-7700K(CPU Single/Multi 492/2648)的潛力。 測試場景換到Cinebench R15可以看到分別在單核心與多核心的表現,2200G的部分則是略壓i3-8100,成績算是微幅領先;至於2400G的表現在這個項目上則是略輸i5-8400一籌。 至於在AIDA64的測試上面則是可以明顯地看到Ryzen 2的優勢,架構設計上對應了2933MHz的高記憶體頻率,讓效能表現在這部分的測試有明顯優於對手的成績。從數據圖可以看到2200G/2400G的成績差異不大,Memory的表現其實差不多,而對手8400的2666MHz與8100的2400MHz預設值,顯然就差了一截。算一下差異比例的話,大概是比8400要提升了約17%左右、比8100提升了30%的表現,這部分的確是Ryzen的強項。 AIDA64裡面還有個GPGPU的選項可以測試,比一下內顯的效能讓玩家也清楚地看到雙方在內顯核心的效能差別有多大。這部分有兩個成績,分別是GPU與x64 CPU兩項,在GPU的部分可以看到測試成績的落差,Memoey的讀寫測試上,Ryzen的表現勝過Intel高達420%,另一項x64 CPU的表現也是同樣領先了8100約30%、8400約17%的效能,這個項目上可以說AMD大獲全勝。 這裡測試的就是以較為全面性的整體效能作為參考,從圖表上可以看到Ryzen的成績完全碾壓對手,就算對手搭配了NV GT 1030顯示卡也是無法應對,果然二代Ryzen不容小歔,整體的成績表現的確相當出色。 改採新一點的PCMark 10可以發現到效能差距略微的縮短了些,不過Ryzen仍舊佔據領先優勢,這項測試中即便是2200G都可以挑戰8400+GT1030了,更何況2400G的表現更是高上一截。 看過整體效能的測試後,不免俗的也來瞧瞧3DMak的表現,這裡就以Fire Strike作為代表性的比較。8400搭配上GT 1030之後的表現的確不錯,與2400G內顯成績差不多;至於8100+GT 1030的表現倒是贏過2200G不少,不過還是要強調一下,現在可是拿外顯跟內顯比較喔,這邊的測試表現也佐證了加入內顯Vega核心的2200G與2400G仍有水準上的演出。 即便在VRMarl的測試上,純靠內顯的Ryzen也有一定的成績,雖然與搭配上GT 1030的效能還略有差異,不過可以看到在圖表上的2400G成績直追8100/8400搭配GT 1030的組合。 除了透過比較常見的測試程式來做效能測定外,當然也是少不了遊戲方面的檢視,這邊也透過了幾款知名遊戲來做個對比,包括了刺客教條、駭客入侵、奇點灰燼以及極地戰嚎5等,總和來看成績的對比其實不難發現,內建了Vega 11核心的2400G在效能上其實蠻強勢的,對比8400+GT 1030的組合,有不少項目都佔據優勢,下面也分別把各遊戲的表現藉由長條圖來做個說明。 從長條圖可以發現光是2200G的成績就已經可以跟GT 1030幾乎平起平坐了(High模式),更不用說2400G的表現更為突出,僅以內顯的部分就超越了8100/8400搭配GT 1030的效能約11~14%,即便在High模式都可以有20 FPS的表現。如果將模式調為Mid或Low,可以看到GT 1030的Loading降低所以效能也向上拉升,獨立顯卡的優勢就比較明顯,在Low模式下的成績就與2400G有拼,但其實FPS的表現也與2400G伯仲之間而已。 在AOTS這款遊戲上,原本是打算將DX12與Vulkan這兩種都測試的,不過實際上只有Ryzen 2200G/2400G能夠執行,受限於GT 1030不支援Intel平台無Vulkan成績,所以就不列出一併比較了,下方長條圖為DX12下的測試數據,這裡可以看到8100/8400搭配GT 1030的成績較2200G/2400G要高,不過這款遊戲對顯示卡的要求較高,如果選用中高階的顯示卡版本才會有比較好的成績,從長條圖可以看到雙方的數據其實都算低,都還不在標準值內。 在DXMD的部分一共測試了3種模式High、Mid、Low,2400G的測試表現基本上與2款版本差異不大,在Low模式下的表現可以有接近30FPS的成績,不過2200G的表現稍遜一籌,應與內顯核心為Vega 8及頻率略低些有關,在Low模式也有24.1 FPS的表現,還算OK。如果模式上調至Mid或High的話,雙方的表現就差強人意,FPS會降至20出頭甚至只有10多,以遊戲來論的話,內顯有這樣的威力可以跟入門階的GT 1030相比不遜色已經不錯了,更不用說如果是拿內顯來對內顯的話,8100/8400的HD630內顯恐怕頂多只有個位數成績而已。(HD630可能會沒辦法跑的動,哈) 全境封鎖3個測試模式可以看到雙方的表現,2400G的效能也直追8400+GT 1030的表現,兩者成績極為接近,也比8100+GT 1030要高一些。2200G在這款遊戲上雖然弱於對手一些,但也有Low模式38.1 FPS、Mid模式24.6 FPS的表現,這可是純內顯的能耐啊。 剛出爐的Far Cry 5其實拿來做驗證是再好不過了,這裡一共採用了4種的模式,分別為Low、Mid、High、Very High,在FPS的長條圖中可以看到2400G的表現最為突出,在Low mode下有FPS 28的表現、即便是在Very High mode也都保持有FPS 21的效能,已經是對手的Mid mode成績。而2200G的部分也不比對手差太多,Low、Mid兩種模式的成績與對手2款打平,Hjgh、Very High模式也只稍低一點點,對於想玩新遊戲的玩家來說,選擇2200G或2400G所得到的C/P值相當高。 已渲染禎數的部分,成績排序跟FPS的狀況其實是差不多的狀態,2400G的表現優於對手的8100/8400+GT 1030一大截,而2200G表現則是與對手持平。 從上面一連串的各項測試中其實不難發現到,AMD這次推出的二代版Ryzen其實骨子裡有內含相當不錯的內顯核心(Vega 8/Vega 11),在各項的實測中數據應該都可以作為比較的依據,雖不能說全面性的獲勝或有100%的壓倒性力道,但綜合來看,2200G與2400G的確有不弱於、甚至應該說優於對手8100與8400的效能,前面的測試裡面可是還搭配上了NV GT 1030獨立顯示卡,綜合成績等於是拿內顯跟對手的獨顯做比較,若是光單純比內顯的話那就大家心知肚明,前面也有提到了。 這次的測試中可以知悉2400G有出色的表現,在不另搭配獨立顯示卡只單靠內顯的Vega 11情況下,都還可以支援大多數遊戲在一定水準下的演出,光就C/P值來看就已經是買到賺到、值回票價了,而且這次的Ryzen二代完全沒鎖頻,玩家可以輕鬆小超一下,性能表現將更加優異,折合台幣才約5,000元左右,玩家想要一部中階效能的電腦可以考慮入手。 順便貼給大家參考一下目前的網路上報價,雙方在定價上面其實相差無幾,算是同價格區間,不過如果再另加一片GT 1030的顯卡,那就還要多個2000多元,還不如省下這筆支出乾脆多點預算買更高階一點的獨立顯卡比較實在。 先前在2月Ryzen二代剛發表的時候就已經有同步做了2200G/2400G的曝光了,當初搭配的是B350晶片組的主機板,隨著Ryzen二代的全系列推出,搭配的最新版本X470也跟著登場,除了提供2200G/2400G更加優異的效能表現外,有個特別的功能是一定要提一下的,就是AMD StoreMI技術。 這是一項類似Intel力推的Optane Memory技術,可以讓玩家把SSD當作快取來加速效能,並且不像Intel那樣只能用自家出的版本(綁死這項設計)而是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各廠牌與介面的SSD,隨著SSD的降價與容量增大,StoreMI讓玩家可以間接升級了原有的HDD效率,最高可使用128GB來做為快取,要是採用的SSD超過128GB的版本,那剩下的容量還是可以變成儲存資料的使用空間。。 (例如用了256GB的SSD來做搭配的話,那扣掉128GB來當加速快取之外還有剩下128GB會變成另一個儲存資料的磁區) 那要是沒有另外的SSD來當作加速快取的話,是不是就算裝了StoreMI也沒用?其實還可以從記憶體中切2GB來做為加速快取,如果玩家採用的是高大容量的記憶體,譬如16GB以上倒是切個2GB來加速也還OK。 這項技術目前僅支援X470晶片組的主機板「可以免費」,只要上AMD官網就可以直接下載安裝,其他版本如果也想使用的話,可是會出現要求輸入授權序號的畫面,需要付費才行的喔。 此外,搭配上X470主機板可是還有HDMI 2.1、FreeSync以及4K H.265 Encoding等支援,甚至在超頻的提供與使用上,X470平台也可以讓玩家更為輕鬆地就達成操作需求,透過AMD Ryzen Master公用程式可自行調整包括CPU、GPU、DRAM時脈,而且2200G/2400G這兩款APU可是都沒有鎖頻的,玩家可以有更大空間來把玩。 從原本的X370平台架構轉進新的X470,AMD也將帶給大家更多不一樣的效能與功能面的體驗,而各大主機板廠商也已經開始推出多款規格版本供玩家選擇,未來的Mini-ITX平台可不是只有Intel架構可以選,看看這次2200G/2400G的效能表現就可以知道如何聰明選購了。
-
Acer Predator Helios 500電競筆電增加選項,可配備Radeon RX Vega 56顯示卡
Acer(宏碁)於24日正式在紐約發表Predator Helios 500電競筆電,如同先前傳聞的硬體規格,採用Intel Core i9-8950HK(6C/12T、2.9GHz/4.8GHz、TDP 45W)處理器,繪圖晶片的選擇則是NVIDIA GeForce GTX 1070。不過Acer另外還準備了AMD平台版本,可以選配Ryzen系列處理器與Radeon RX Vega系列繪圖晶片,玩家們多了個AMD平台選項! AMD平台版本Predator Helios 500電競筆電,是採用AMD最新桌上型處理器Ryzen 2700(8C/16T、3.2GHz/4.1GHz、TDP 65W),雖然TDP會比行動版Core i9高出20W,但在核心數上反而有多出2C/4T的優勢。 而繪圖晶片的選擇,在使用AMD平台構築筆記型電腦的同時,最令人意外的便是採用Radeon RX Vega 56繪圖晶片,令人期待!螢幕採用17.3吋的Full HD(1920 x 1080)解析度規格,畫面更新率可達144Hz,想當然耳是支援Free Sync技術,讓玩家們有更好的遊戲體驗。 最後,相信各位玩家們也知道AMD在散熱上確實都會遇到比較大的難關,此次在機身上標榜配置5組金屬導熱管,並採用獨家AeroBlade 3D金屬風散散熱,究竟能不能夠有效的將廢熱帶走,仍待考驗。在建議售價的部分,可能至少要新台幣60,000元以上,6月陸續上市之後我們會持續關注。 (01) (02)
-
專業工作站繪圖卡之王、AMD Radeon Pro WX7100/5100/3100開箱簡測
自從2016年7月的AMD SIGGRAPH大會上正式將原本的Radeon Fire Pro W系列更名為Radeon Pro WX系列也已經過了將近2年的時間了,這期間陸續的在針對專業及工作站的玩家們所推出的版本上也增加到了6款之多,不論是超高階或是入門版的使用者來說,都提供了具備高效能的專業級選擇,更不用說在品質上的用心簡直出色,透過內建的高品質元件,提供了使用者24小時/7天/全年的穩定運作,並且具備了3年保固(標準)以及高達7年的延長保固(可選擇)。 這次剛好有機會一次收到了6款版本中的3款主力產品,分別是WX7100、WX5100以及WX3100,就讓我們來仔細瞧瞧這3款版本的各式風貌吧! 大概大多數的玩家都是使用一般的顯示卡,像是AMD自家的VEGA顯示卡,畢竟大部分的需求比較偏重在遊戲方面,而Radeon Pro WX系列則是定位在專業運算上面,官方說法是「專為專業人士突破科學、技術與工程限制而設計」,所以不是給大家拿來打電動用的(笑)。事實上專業繪圖卡的用途就隨時環繞在我們周遭,各種設計、建築架構、科學計算、醫療、工業、媒體娛樂…,其實都得利用到專業繪圖卡才行。 以使用者的需求來看,Full HD的1920x1080解析度已經是基本標準,越來越多的需求開始朝向4K以上發展,目前已經發布的可不只4K、5K,即將到來的8K世代也將啟動新的視覺體驗,專業繪圖卡的等級也需要提升與改變,Radeon Pro WX系列可以替使用者創造更優異的革命性運算技術,不只增進細節紋理的表現,在精緻度與細微處的運算效果,絕對是令使用者感到驚艷。 Radeon Pro WX系列的這6款版本其實又切分為三種定位,最高階的代表當然就是老大WX9100囉,效能代表則是由WX7100與WX5100出演,基本款則是WX4100、WX3100以及WX2100。當然,在正式更名之後,原本對應的競爭對手的部分也重新作了調整,從官方的定位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對應對手的版本為何,甚至從價位上可以看到一整個WX系列的優勢,想要有完全效能又具備絕佳專業度與運算能力,而且整體成本還可以節省一大截的情況下,還有甚麼理由不直接挑一片合適的Radeon Pro WX來用呢? 為了讓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知道Radeon Pro WX與同質性對手的差異,透過實際的軟體Maya來做個比較,再將價格因素一併放入的時候,其實更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各版本的價值所在,例如圖中的WX7100與對手的P4000在效能上才差距0.1,但是在成本的考量上可是差了240美元(約7,000多元台幣),等於是多花了WX7100約40%的預算去換得那0.1的效能表現,更不用說在WX5100、WX3100上頭的對比,同樣效能下卻是不同價格的成本,怎麼選其實可以很容易。 雖然目前的WX系列一共有6款版本,但是這次我們挑選了主流定位的三款來做介紹,分別是WX7100、WX5100與WX3100。採用了第4代GRAPHICS CORE NEXT(GCN)架構,搭配上14nm FinFET工藝技術,在執行圖形運算方面可以達到極佳的效能表現,下面就來瞧瞧這三款版本的風貌吧! 具備VR Ready的WX7100,搭配上內建的規格架構,無疑的是這次收到的三款版本中最受關注的,再加上官方的佛心售價,簡直就是主流等級的第一首選。這邊就先來看看實際本體長的甚麼樣子吧! 本體正面似乎看起來有點長,其實翻到背面就可以發現到有一截是風扇,採用了標準單槽(1 Slot)設計,有助於使用者在機箱上的安裝相容性與散熱效果。製程工藝則是採用了14nm、AMD第4代GCN架構,核心代號為Ellesmere、核心面積為232平方毫米、57億顆電晶體、2304個流處理器、完整Polaris 10核心、36組核心運算單元、8GB GDDR5記憶體容量等。 (WX7100內建的36組核心運算單元組成是分成4個Shader Engines、每個Shader Engines又包含了9個CUs,不僅效率更為提升、效能表現也增進不少) 在預設頻率的部分則是具備了1243MHz的核心頻率與1750MHz的記憶體頻率(更下方有GPU-Z偵測資訊),記憶體頻寬為224GB/s、完整支援DirectX 12/OpenCL/OpenGL/Vulkan等API以及異步運算,而且高達5.7 TFLOPS的單精度浮點運算能力,可說是具有十分強勁的效能表現。不過功耗也是這次收到的三款版本中最高的:130W,所以在卡身的尾端可以看到另設有一組6-Pin電源輸入端子。 (以往的專業繪圖卡在功耗上都相當驚人,更不用說又把頻率拉高的情況下又要以單槽尺寸設計,這樣的改進是因為AMD在透過14nm FinFET工藝下,以GCN 4.0架構優化的結果,才能在WX7100的強大規格下,控制TDP僅130W) 前端I/O連接埠可以看到一共提供了4組的DisplayPort,支援1.4規格與HDR,可單線或雙線輸出:雙線5K(@60Hz)、單線5K(@60Hz)加單線8K(@30Hz),並支援FreeSync技術與Eyefinity多螢幕顯示,使用者可最多連接至4台的顯示輸出,當然別忘記了WX7100可是有支援VR Ready,對於有需要運作VR應用的使用者來說,可是極佳的好幫手。 看過實體版本後,這裡也順便提供給大家WX7100的官方資料,可以看到各項細部資訊外,還直接對比了對手P4000的規格,基本上不相上下的規格面卻是有相差極大的價格差距,相信對使用者來說可以更清楚的知悉WX7100的特色。 雖然WX7100具有更強大的優勢,但是如果想要晉升主流等級的專業繪圖卡領域,其實WX5100就是最佳選擇。從外觀上來看,其實就是拿掉了WX7100尾端散熱器那一塊之後的本體大小,一樣是採單槽1 Slot設計,散熱器風扇則是置中,同樣是14nm製程、第4代GCN架構、Ellesmere核心、232mm2核心面積、57億顆電晶體,不過在流處理器上面略少一些為1792個、28組核心運算單元,記憶體容量同樣是8GB GDDR5,但頻寬為160GB/s。 核心頻率與記憶體頻率分別為1086MHz、1250MHz,功耗部分則是降至75W,所以在卡身尾端已經不需要另外外接電源。WX5100在I/O的輸出上也是提供了DisplayPort x4,除了支援10位元色彩與HDR高動態範圍視覺效果之外,也支援5K顯示輸出,最高2台@60Hz 5K雙線或1台@60Hz 5K單線顯示,同樣支援DirectX/OpenCL/OpenGL/Vulkan等API。 這邊一樣提供大家WX5100的官方資料,從對比的部分可以看到,比起對手Quadro P2000來說,光是TFLOPS單精度浮點運算能力就高了0.89,記憶體頻寬、容量都高上一截,甚至價格更是漂亮許多,誰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最後面的這款版本是Radeon Pro WX系列中的基本款,WX3100算是基本款的中間版本,上有WX4100、下有WX2100。不過也別以為是基本款就忽視WX3100的存在,同樣採用了AMD GCN 4.0架構、14nm製程工藝、Lexa核心版本、101 mm2核心面積與2.2億顆電晶體,流處理器為512個、4GB GDDR5記憶體以及96 GB/s記憶體頻寬。 外觀可以看到是採Low Profile設計,對於需要狹窄環境或小機箱模式相當適用,具有8組核心運算單元以及1.25 TFLOPS峰值單精度浮點運算性能,搭配上AMD Eyefinity技術(可支援最多3台顯示器)與4K加速編碼/解碼功能(多路H.265硬體高清編解碼引擎),就算是位列WX產品線中的基本款,也能夠提供使用者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這部分可是同樣有獲得現階段主流專業應用軟體的認證,可確保使用者可以擁有最佳的多工工作體驗。 WX3100核心頻率為1219MHz、記憶體頻率為1500MHz,整體耗電也僅50W,運作頻率不低的情況下,在風扇的轉速上就稍微高一些,平均維持在2000多轉,不過靜音度上仍舊相當不錯(在下方GPU-Z偵測資訊上可看到)。如果從發布時間來看,基本款當中的WX3100與WX2100是比WX4100要來的新一點(2017/6才發布),也更強化了基本款的陣容,使用者可依實際需求來做選擇。從I/O端子提供可以看到有mini DisplayPort x2與DisplayPort x1,可支援5K顯示輸出(單台5K@30Hz)或最多3台4K(@60Hz)顯示器,API同樣有支援DirectX/OpenCL/OpenGL/Vulkan等。 官方資料上也可以看到更多WX3100的訊息,對比同級對手Quadro P600來說,更佳的浮點運算效能、更高的記憶體容量與頻寬、直接提供1組標準DisplayPort 1.4讓使用者更好運用、卻是同樣價位的情況下,使用者在執行譬如CAD/CAM模型時,相信可以有更優異的性能表現直接體驗。 雖然專業工作站繪圖卡沒有像一般顯示卡那樣有一堆遊戲跟測試軟體可以實測,但是還是可以實際上機跑一下,也了解一下基本表現為何,這裡就先上機看看各項的資訊,也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 CPU(AMD):AMD Ryzen 7 2700X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D-16GFX (DDR4-3200 8GB x2、CL 14-14-14-34) 顯示卡:Radeon Pro WX7100/Wx5100/WX3100 系統碟:Crucial MX300 2TB SSD 電源供應器:Enermax Revolution X't ERX530AWT 530W (80plus GOLD) 作業系統 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Display Mode:1920x1080 @60Hz 透過最新版的GPU-Z 2.9.0,可以看到這三款版本的細部資訊,包括核心架構、電晶體數量、Die Size尺寸、記憶體容量大小與頻率數字等,另外也開啟Sensors資訊,可以看到更多這三款顯示卡的內部訊息(風扇轉速、核心溫度等)。 當然也要安裝Radeon Pro的專屬軟體驅動囉,藍色畫面有別於遊戲顯示卡的火紅版,從軟體裡面可以看到相關的資料,這裡使用的是最新版的18.Q2。 官方其實也有提供與對手的效能對比長條圖,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在WX7100的比較中,看到Cinebench的成績就比對手要快22%、Premiere Pro CC更是快了43%;WX5100在3ds Max(SPECviewperf)上面也快了11%;WX3100在SolidWorks都有1.47x的提升。看來官方對WX系列可是充滿信心,對於使用者來說,這些數據也是有令人感到驚艷的性能表現。 首先,來跑一下CineBench R15,這項測試裡面可以看到這三款版本的數據:WX7100的OpenGL為152.95 fps、WX5100為129.22 fps、WX3100為109.97 fps。以這個成績來看,如果對比以往測試過一般遊戲顯示卡的表現,在同樣環境下換搭GTX 1070 Ti 8G版本得到的分數大約為125 fps左右,對照測試的部分大概與WX5100差不多,一併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既然WX7100有支援VR,那就簡單的來個VRMark的測試好了。在VRMark Orange Room的測試項目中可以發現到,這三款版本中的WX7100成績最佳,跟規格差距不大的WX5100有蠻大的分數落差,應該就是導因於有沒有VR Ready的緣故。這項目測試的標準成績為5000分(有支援VR的話),WX7100測得6420分、評價為Super,比標準成績要高上不少。看看WX5100的表現為2845,少了VR Ready的成績僅是WX7100的40%左右效能,看來有需要VR設計方面的需求,那WX7100才是最佳選擇。 換到另一款也是針對工作站繪圖顯示的軟體SPECviewperf來做實測看看,WX7100的成績也是佔據大幅度的領先,其中的測試項目分數可以做個比較,像是Maya場景的分數在WX7100上就有74.87、在WX5100上面就剩下了48.88、在WX3100下就更低來到了38.56,這裡的測試證明了WX7100的效能的確較為優異,各項測試的表現都比其他2款有大幅度的提升,對於專業等級的需求上,WX7100可以提供更強烈的性能。而這部分的成績當然可以讓使用者作為選擇上的參考。 這邊還多測試了OpenGL軟體,可以讓專業繪圖卡試一下在OpenGL規範下的各項Render,下面提供了標準的1.1~4.3的測試Render可以看到測試數據的變化,WX7100大概在每一項的成績都可以維持在5000 FPS,而WX5100則會降到4000 FPS出頭,WX3100則只有3000 FPS上下的表現,效能差距可以做個比較。 雖然這次只有測試WX系列中的三款版本,但是涵蓋了主流等級的部分相信也是使用者比較可以接受的價位與入手的版本,專業級繪圖卡的使用面向與需求性畢竟與一般常見的遊戲顯示卡不同,穩定度與效能表現會是使用者考量的重要因素,當然如果價位上可以更親民一些,對於有需要使用到的工程師、藝術家、科學家來說,會節省不少的成本(那AMD不就沒錢賺了~哈),相信這次AMD在定位上與性能上的調整與提升都讓使用者有更大的誘因想要入手,對比對手同級產品來說,這次的AMD也已經相當佛心了,有興趣的使用者可不能錯過,可以依據實際需求來做採購。 順便也提供一下官方的可靠度資訊,平均可以達到10.9年的硬體MTBF,都快要買一片用終身了(笑),如果除一下每年的成本損耗的話,攤提下來可是相當低,想要擁有高可靠度、高效能表現以及具備獨特創新架構技術的Radeon Pro WX系列專業工作站級繪圖卡嗎?現在就可以下手選購,目前官方6款版本皆有現貨提供,國內由威健實業代理,也可以上網在Autobuy自動買網路商城購買,就能讓您桌上的電腦直接躍昇超級專業工作站等級架構。 (題外話,下次有機會的話,WX系列還有一片頂階的9100,想要追求最高效能的使用者應該可以期待) ★選購傳送門~
-
相機再進化,OPPO R15智慧拍照手機
OPPO可說是目前在台灣市場銷售量最佳的中國品牌手機,不僅產品本身有其特色,行銷手法也非常高明,還在台灣開了不少旗艦店來積極的拓展相關通路,因此OPPO知名度算是很高。萬眾矚目的R15終於在台灣登場,不僅請來蕭敬騰代言,還規劃了一系列宣傳活動。PCDIY!也收到OPPO R15,本次將為讀者們介紹OPPO R15中的星空紫版本。 以外觀而言是相當有質感的,機身皆採用了Corning大猩猩第五代玻璃,本次拿到的星空紫版本,機背還擁有漸層設計,在不同光線角度下能夠呈現由紫到黑,不同的漸層光影變化,也是唯一能夠呈現出漸層色的版本。 規格的部分,R15搭載MediaTek Helio P60八核心處理器,採用6.28吋、解析度2,280 x 1080顯示面板,螢幕對機身比例為19:9、螢幕佔比高達90%。主相機為1,600萬畫素、光圈f/1.7,搭配500萬畫素、光圈f/2.2雙鏡頭,前相機自拍前鏡頭則是2,000萬畫素。另外,也支援指紋辨識與臉部辨識。電池容量為3,450mAh,並具備VOOC閃充。 OPPO向來是主打優異的照相功能,而R15當然是更上一層樓,加入了AI人工智慧,可以採集人臉296種特徵點,針對臉部細節更精準優化,不僅如此,還能夠智慧便至120種場景,再透過軟體優化相片。筆者在基隆半日遊當中不知不覺按下了300多次快門,同行的旅伴們對成像都感到驚艷與滿意,各個驚呼「原來OPPO相機這麼強!」 另外,加入人工智慧的R15也支援了智慧相簿搜尋功能,透過AI圖像辨識技術,能夠將照片自動分類,更能夠依據拍攝地點或時間替照片進行分類與標籤,方便使用者快速找到相關照片;整體而言,屬於中高價位的專業照相手機,喜愛拍照的使用者肯定會特別喜歡。OPPO R15日前已上市,其定價為新台幣$15,990元。 廠商名稱:OPPO 廠商電話:0800-286-776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新台幣$15,990元
-
AMD vs. Intel:晶片組原生USB 3.1 Gen 2傳輸性能友誼賽
USB 3.1 Gen 2規範頒布幾年以來,中高階主機板已經普遍配置這項功能,只不過早先都是透過第三方控制器來提供。直到去年,AMD推出Ryzen處理器暨平台,率先將之整合進晶片組內,而Intel今年新一波300系列晶片組也跟進。兩大個人電腦處理器大廠,紛紛將USB 3.1 Gen 2整合進晶片組內,意味這傳輸介面更普及的時間點近了。 在去年之前,最常見的USB 3.1 Gen 2第三方控制器,莫過於台廠ASMedia製品。ASMedia相當積極投入USB 3.1 Gen 2產品開發,光是控制器部分就已經累積了3款,從最早ASM1142、歷經ASM2142到最新ASM3142,幾乎是一年一款產品推出。而這些控制器也成為各家主機板的常客,少數可見競爭者是Intel,因為其Thunderbolt 3介面也整合了USB 3.1 Gen 2。 至於各式裝置端晶片部分,有ASMedia、VIA等多家廠商投入開發,但是就市售外接儲存裝置而言,ASMedia產品的能見度可算是最高。像ASM1351與ASM1352R可能你也如數家珍,這兩款都是USB 3.1 Gen 2轉SATA 6Gb/s橋接器,後者支援2個埠並內建RAID功能,主要應用在2-Bay硬碟外接盒。而單埠類型產品裡,亦有些外接盒採用VIA解決方案,型號如VL715、VL716等。 AMD與Intel晶片組整合了USB 3.1 Gen 2,究竟有什麼實質效益呢?就USB 1.1/2.0等過往發展歷史來看,初期都是第三方控制器先問世,主機板與擴充介面卡廠商會採購使用。隨著成熟度與普及率提升,如AMD與Intel才會將之整合進晶片組,而此舉普遍被視為USB衝刺普及率的利多。 當前兩大廠晶片組整合USB 3.1的進展,AMD於2011年推出A85X、A75等晶片組,率先整合USB 3.1 Gen 1(當時稱為USB 3.0),到了USB 3.1 Gen 2世代亦是搶先Intel一步。AMD目前Ryzen、Ryzen APU系列處理器,所適用晶片組皆已內建,無論300系列或新的400系列皆然。反觀Intel方面,今年新推出的真300系列(代號Cannon Lake PCH),如H370、B360等部分才有,但連接埠配置數量比AMD產品更多。 就外界普遍所獲得資訊來看,AMD晶片組所整併USB 3.1 Gen 2控制器,是向ASMedia採購矽智財(SIP,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而來。更精準來說,AMD這幾款晶片組產品,其實正是由ASMedia協力操刀。倒是Intel外傳的資訊極為有限,要說也向ASMedia採購合情合理,但也不能排除是來自Intel投資合作的晶片設計公司,這部分我們不便於妄下定論。(編按:因為官方通常不會正面回應、承認) 當AMD與Intel雙方,相繼將USB 3.1 Gen 2整合進晶片組內,對主機板廠與使用者來說是項利多。主機板廠無須再對外採購,並且在線路設計布局預留空間,以便於擺置第三方控制器,這對於製造成本而言是有縮減的效用。而消費者選購主機板時,由於這已經屬於特定晶片組的內建功能,因此價格相對低廉或說陽春板也能有,不須再忍痛選擇價位較高的產品。 當晶片組將之整合在內,如果要談論性能體驗是否會有所不同,可能性涵蓋控制器本質架構設計、韌體調校等諸多層面,由於這些晶片組骨子裡到底整合了何物未知,因此不便於多加論述些什麼。只能從一個簡單概念來講,整合在晶片組內和上層的系統匯流排連結,線路距離短了許多是有助於縮減訊號延遲。相對反映出來的效益,就是在日常所使用速度量測基準下,所達速度是有機會高一些。 性能實測試驗部分,我們各取一款主機板當代表,分別是MSI X470 Gaming M7 AC和Asus ROG Strix H370-F Gaming。兩者I/O背板上的USB 3.1 Gen 2連接埠,都是由晶片組負責提供,並非來自第三方控制器,也無須可能產生變數的轉接線材。而驅動程式部分,統一使用Windows 10所內建版本,可正常對應並支援UASP傳輸模式。 用來搭配的儲存裝置,我們商借AKiTiO型號NT2鐵甲威龍U31C硬碟外接盒,這是款USB 3.1 Gen 2(Type-C)、2-Bay(3.5吋)規格,並內建RAID功能的機種。實際安裝2顆Seagate 600 SSD固態硬碟,並運用外接盒內建功能,組建成RAID 0模式來衝高存取速度。以此為基準試驗軟體測試跑分,以及真實檔案傳輸速度,藉此來看兩者有何差異。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H370-F Gaming、MSI X470 Gaming M7 AC 記憶體:G.Skill Sniper XF4-3400C16D-16GSXW(XMP DDR4-3400、8GB x 2)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GTX 1070 Ti A8G Gaming 系統碟:Plextor M9Pe(G)512GB 資料碟:Plextor M8Pe(G)512GB、Seagate 600 SSD 240GB x 2 硬碟外接盒:AKiTiO NT2鐵甲威龍U31C 電源供應器: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850W(HCG850 Gold JP)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bit 以下主要取隨機存取模式的測試結果當基準,ATTO Disk Benchmark不分單位來看,X470範例組最高存取速度讀取792MB/s、寫入896MB/s,而H370範例組讀取694MB/s、寫入753MB/s。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達到讀取14%、寫入18%左右,儘管H370範例組看似慢了一些,但是在8KB及其以內單位測試表現,反而略好於X470範例組。 AS SSD Benchmark測試大抵上看來,X470範例組好上一截,其Seq項目也就是最高存取速度,達到讀取833.36MB/s、寫入859.18MB/s。反觀H370範例組僅讀取771.12MB/s、寫入423.58MB/s,讀取速度差距僅約8%,但寫入部分高達28%之譜。而4K單位情況扭轉,讀取反而是H370範例組高出25%,至於寫入部分可視為旗鼓相當。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測試結果顯示,絕大部分表現是X470範例組較佳,其Seq 4MB單位達讀取891.99MB/s、寫入819.20MB/s,反觀H370範例組是讀取720.11MB/s、寫入690.03MB/s。概略算一下落差分別為讀取23%、寫入18%左右,倒是4K單位部分的差異不再莫大,讀取固然是X470範例組較好,但寫入部分卻是H370範例組稍微超前。 CrystalDiskMark可發現Seq Q32T1讀取都未達到預期,筆者個人有相似設計方案的外接盒,先前測試經驗同樣如此,因此推估是該軟體測試模式大調整之後,這樣的硬體搭配組合常見現象。姑且僅就寫入部分來看,X470範例組最高速度達845.7MB/s,較751.5MB/s的H370範例組高出約12%,其餘各4KiB項目幾乎都是H370範例組表現較佳。 至於最後的TxBENCH是互有領先,X470範例組最高速度為讀取595.761MB/s、936.253MB/s,反觀H370範例組是讀取810.177MB/s、寫入704.720。差異分別為讀取35%、寫入18%左右,這結果如同CrystalDiskMark,或許也參雜了韌體層面因素。4KB取基本的QD1模式為例,讀取依然是X470範例組稍好,而寫入部分兩者差異可一視同仁。 進階測試利用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所內建IO-Threaded QD模式來試驗隨機寫入,我們將結果彙整成圖表以便於閱讀。如同前面測試結果,讀取部分無疑是X470範例組較佳,尤其在達到QD 8之後拉開更多距離。針對外接儲存應用,以QD4作為適中衡量點來看,兩造表現差異約12%。而寫入部分是互有領先,同樣取QD 4當基準來換算,X470範例組高出36%。 如果你正使用著輕薄筆電,或者是NUC之類迷你電腦,感到有限的儲存擴充彈性無法滿足需求,更有外接工作碟需求時,得以斟酌上述IOPS表現。而一般應用方面,接著以真實檔案傳輸來進行驗證,我們另外裝配Plextor M8Pe固態硬碟來當資料碟。單一大檔是容量約136GB的系統備份檔,而零散是15858個總計約63.4GB大小不一檔案,以此來試驗讀取與寫入速度。 透過FastCopy傳輸所得結果亦繪製成圖表,單一大檔讀取差距小於預期,X470範例組只比H370範例組快上約2%。倒是寫入落差有18%左右,以傳輸時間來看,兩者耗時相差32秒。零散檔案看來呼應了前段測試結果,H370範例組讀取速度反而高出6%,其寫入儘管是處於落後,但兩造差異是不算太多的7%左右,故時間差距分別為讀取12秒、寫入35秒。 總和來說,就我們所使用硬體配備而言,所得結果顯示X470表現是比H370更好。但假使日常傳輸資料量並不多,從時間角度來看對於使用體驗的影響,是不會像測試軟體數據那樣強烈。再者,Intel平台當前表現或許未如AMD理想,但提供連接部數量終究是比較多。如果你對高速外接儲存有相當程度需求,近期也恰好正在評估採購升級新平台,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
-
因應GPP計畫取消,ASUS戰神AREZ宣告退休?
ASUS(華碩)4月中因應NVIDIA的GPP計畫所需,宣布將為AMD Radeon RX系列顯示卡啟動獨立品牌AREZ,然而GPP計畫卻在5月5日時突然宣告取消了,那麼AREZ該何去何從呢?日前ASUS在自家Twitter(推特)上這樣寫著”#ASUS #AREZ is coming to an end, #ROG is here to stay.”顯然是表達AREZ已經走到盡頭,AMD Radeon RX系列顯示卡將會回歸到ROG品牌下。 當時GPP計畫宣布後,其中反應速度最快的正是ASUS,以極快的速度將旗下AMD系列顯示卡更名為AREZ,並編列相關預算準備經營新品牌。卻沒想到不出幾日後,GPP計畫因為涉嫌「以壟斷方式打壓AMD」,違反了美國的反競爭法,導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與歐盟雙雙介入調查;而後NVIDIA沉默了一段時間,最終不敵輿論因此在自家部落格黯然宣布GPP計畫取消。 綜觀上述,短短一個月,AS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戰神」AREZ就這樣殞落了;未來AMD Radeon RX系列顯示卡估計將回歸於ROG玩家共和國品牌之下,玩家們也不用擔心會買不到。 另外,若對於GPP的事情有興趣,也可以點擊下方超連結觀看NVIDIA推出GPP計畫的始末。 2018-05-22 16:20補充: ASUS表示,在Twitter上釋放消息的ASUS AREZ並非官方帳號,ASUS仍然會維持AREZ系列產品推出、銷售計畫。 (01) (02)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2933 32GB RGB套裝實測開箱,內建紅外線同步炫光超頻記憶體模組!
Kingston旗下電競品牌HyperX,在最近一兩年的RGB燈光風潮(光害)裡,先前只聚焦在鍵盤和滑鼠等周邊上。而記憶體模組與固態硬碟部分,是規劃今年才要推出結合RGB燈效的產品,近期終於等到HyperX Predator DDR4 RGB記憶體登場。 HyperX Predator是記憶體模組既有系列產品之一,首度結合RGB燈光效果版本,名稱訂為HyperX Predator DDR4 RGB。其本質造型設計基礎,是建構在HyperX Predator DDR4狂暴黑鋁合金散熱片風格之上,這散熱片具有一定厚實度,採購/裝機前或許得留意其尺寸為厚8.0mm、高42.2mm。 至於配置在頂部的RGB燈光模組,特殊之處在於具備紅外線同步技術功能,官方指出這是為了降低長時間使用下來,燈效發生同步延遲等問題所設計。和主機板燈光控制軟體相容性部分,目前公布支援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MSI Mystic Light Sync,得以輕易達成同步控制燈光目的。 產品出廠預設為波浪照明效果,即便沒有和主機板同步軟體相互搭配,也能自行閃閃發亮。這更是紅外線發揮作用的時候,產品設計紅外線傳輸有效距離18mm,讓模組得以自行同步發光。當然了,如果想要更多變的發光模式、絢爛色彩,還是得搭配相容主機板,與其燈光同步軟體來調整之。 HyperX Predator DDR4 RGB依循Intel XMP 2.0超頻規範最佳化設計,近期支援雙/四通道記憶體的平台皆宜,亦相容於AMD所力推Ryzen平台。單支模組容量8GB(1 Rank),而且當前只有DDR4-2933單一時脈選項,如此以單支(8GB)、雙通道(16GB)、四通道(32GB)組合進行銷售。 其SPD預載3種時脈組態,啟用XMP超頻模式會將電壓升高至1.35V,概要資訊如下列。從中可以窺探出來,所採用記憶體顆粒的原生規格應為DDR4-2400,經測試篩選製作成超頻模組。再者是DDR4-2933這時脈組態,當前只有AMD第二代Ryzen處理器支援,官方資料指出具有良好相容性。(編按:以往同級超頻模組多為DDR4-3000設定) XMP Profile 1: DDR4-2933 CL15-17-17 @ 1.35V XMP Profile 2: DDR4-2666 CL15-17-17 @ 1.35V JEDEC: DDR4-2400 CL17-17-17 @ 1.2V Kingston所提供樣品型號為HX429C15PB3AK4/32,也就是四通道(8GB x 4 = 32GB)套裝組合,使用彈性頗高但價格相對也不便宜。由於使用雙通道平台的人占多數,而且8GB模組2支總和16GB容量倒也算足敷使用,因此我們只安裝2支模組來簡單試驗。 實際以MSI型號X470 Gaming M7 AC主機板,搭配AMD的Ryzen 7 2700X處理器,在UEFI BIOS內可以簡單、快速設置成DDR4-2933時脈組態運作。透過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進行測試,測得存取速度為讀取44983MB/s、寫入43545MB/s,性能面向表現並不含糊。 嚴格說來,現行HyperX Predator DDR4 RGB所提供時脈選擇並不高,近乎可算是入門型產品。畢竟AMD第二代Ryzen處理器已經原生支援DDR4-2933,而Intel未來新推出的處理器,勢必也會將之納入支援。但是相對來說,產品價格反而不至於太高昂,偏好Kingston產品又喜愛RGB燈光效果的一般玩家,是值得將之列入採購參考選項內。 處理器:AMD Ryzen 7 2700X 主機板:MSI X470 Gaming M7 AC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GTX 1070 Ti A8G Gaming 系統碟:Plextor S3C 256GB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bit 廠商名稱:HyperX(Kingston) 廠商電話:03-564-1539 廠商官網: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Google推YouTube Music和YouTube Premium線上串流,音樂影片無廣告隨你看
YouTube Red都還沒在台灣推出,Google看起來已經準備要將它放棄了,YouTube甫宣布推出YouTube Music和YouTube Premium服務,形成線上影音串流三國鼎立局面。 先說YouTube Music,其實說穿了它就有點像Spotify或Apple Music,主打音樂串流,並分為免費版和付費版(YouTube Music Premium),付費版可享有無廣告和背景播放功能(也是原本YouTube Red主打的功能之一),用戶將可以從電腦或是行動裝置開啟「專為音樂重新設計」的YouTube Music App。 YouTube Music可說是強勢來襲,別忘了它背後除了有Google富爸爸撐腰以外,同時還有YouTube無數的影片,將可以自由存取無數歌曲清單和remix清單,當然也包含翻唱、現場演出、音樂錄影帶等等。再加上Google AI的輔助,YouTube Music將會藉由歌詞或是影片敘述文字找到關鍵字,在App首頁不斷推薦新歌,Google AI的參考標準也包括觀看紀錄、定位和活動等等,比如說常常搭飛機旅遊的人就會收到歌詞/歌名中含有「飛機/機場」等關鍵字的歌曲推薦。 付費方案部分則是和目前其他主流音樂串流軟體相同,每月9.99美元(約新台幣300元),用戶訂閱以後將享有背景播放、下載以及無廣告的體驗(反之,免費版則無)。現行Google Play Music仍然存在,但不排除未來Google也可能將其取消。 再來看YouTube Premium服務,以每月11.99美元(相當於台幣360元),訂閱戶除了可享有YouTube Music付費版的所有功能以外,也可以享有YouTube Originals原創節目功能,包含可觀賞遊YouTube創作者推出的電影和影集,並且和YouTube Music付費版一樣,訂閱戶可享有無廣告的影片瀏覽、在背景播放、下載影片等功能。Google同時也表示,YouTube Original原創節目的內容將會逐步擴大,未來將推出世界各國的喜劇、歌劇、影集、動作節目等等,讓內容更加多元。 不過,YouTube Premium的推出,也意味著現行的YouTube Red將會消失,不過已經訂閱YouTube Red的用戶也別擔心,Google這方面倒是很佛心來著,YouTube Red訂閱戶只要現在進行YouTube Premium申請,就能繼續以原本每月9.99美元的價格享有YouTue Premium全套服務,但這項優惠將在YouTube Premium正式推出以後截止! YouTube Music將於美西時間5/22開始於現有YouTube Red市場推出,屆時南韓也將上市,之後才會陸續在其他國家登場。 我們前幾天才跟大家報導過,Google針對雲端儲存空間推出新的付費方案Google One,當時我們就預測這或許只是Google大計劃的一小步,後續可能還會有更多其他服務推出。果不其然,Google推出YouTube Music和YouTube Premium的決定,等同正式宣布踏足線上影音串流平台,儘管起步晚但挾帶著YouTube的優勢,原本Spotify、Apple Music雙雄對決局面或將演變成日後的三國鼎立。
-
主流機械軸體橫向介紹,你也可以是挑「鍵」大師!
人類在經過工業革命後,生產任何產品的效率獲得飛漲性提升,亦使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於是消費者們就擁有更多樣化的選擇;再經過圖靈為我們開啟了電腦時代,時至今日,人們對於電腦周邊商品的需求的確亦日漸提升,其中又以必須具備的鍵盤最為大宗。筆者遂藉此機會向讀者們闡述,市面鍵盤「百百款」,怎麼挑你最好買! 機械式鍵盤每個按鍵的「鍵程」有所不同,鍵程所代表意思:按壓按鍵至底時軸體所經的路程;大體上分為兩種:「觸發鍵程」以及「總行程」,此次透過官方所提供的數據作為依據,藉此相互比較,以此窺探在相同的手速之下,鍵程本身對於按鍵的影響。 Cherry MX軸體依據官方數據而論,5款軸當中「青、茶、紅、黑」這4種軸體的總行程皆為4mm,而銀軸的總行程為3.4mm;觸發鍵程以青軸2.2mm為最長,其次為茶、紅、黑軸的2mm,最後為銀軸的1.2mm。可見銀軸為Cherry MX所特製,另名為「速度軸」,確實在觸發鍵程的表現上較其他軸體還短。 Razer機械軸依據官方數據而論,3款軸體當中,綠、橘軸的總行程為4mm,而黃軸為3.5mm;觸發鍵程的鍵程比較,綠軸以及橘軸皆為1.9mm,黃軸則為1.2mm。橘軸整體的設計也朝向短鍵程發展,使觸發速度在足夠的手速之下,能夠比綠軸與橘軸要為快速。 Romer-G機械軸依據官方數據而論,2款軸體的觸發鍵程以及總行程皆相同,在按壓上的體驗除第一點所提「段落感」外,在按鍵的差異上並無明顯差異,皆為總行程3.2mm與觸發鍵程1.5mm設計,對於讀者來說,選擇性來說相對少了一些。 i-Rocks機械軸依據官方數據而論,各自皆有不同的差距,總行程方面4款軸體皆為4mm,再至觸發鍵程而論,以韻軸、逸軸的觸發鍵程2mm為中間值,煉軸為1.9mm而重青為2.1mm,在觸發鍵程上只有0.1mm之間的差距,並不容易感覺得出來。 最後則回到機械光軸,機械光軸本身因為在觸發方式與傳統機械式的差別,所以在按鍵上的選擇目前為青軸、紅軸2款選擇,於Tesoro官方網站當中比無對於鍵程的比較,不過依據筆者推測,其按壓的手感相當近似於Cherry MX中相對應顏色的軸體,不過可以感覺到在機械光軸搭配青軸時,比起其他款式的青軸總行程較長。 最後一項筆者要向各位讀者提出的特點為觸發力道比較,剛剛看過了彈簧以及鍵程的比較之後,可以發現彈簧提供反饋回彈力道,鍵程則是玩家們觸發鍵盤所需時間,那觸發力道就是玩家們的10隻手指頭,在觸發機械式鍵盤按鍵時所需要的力道,也會因應著軸體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施加力量的單位為cN與gf做量測。接下來我們就來比較看看12款軸體,分別有著什麼不同的觸發力道吧! 首先看見Cherry MX機械軸,以官方提供的數據比較,在觸發力道則有著相當多樣的差別,首先以青軸與黑軸而論,在按壓上的力度表現同樣以60cN為觸發;紅軸與銀軸則皆為45cN就得以觸發按鍵,屬於較不需要額外施加力道的軸體,而茶軸則介於二者之間,為55cN,屬於較為平均的數值。 Razer機械軸則有所不同,以官方提供的數據做比較,綠軸本身需要有50cN的觸發力道,橘軸與黃軸則只需要45cN,但是橘軸在按壓時並無黃軸般的線性,不過使用Razer機械軸時,大可不必用有意識的增加自身手指接觸鍵盤時的力道。 Romer-G機械軸以官方提供的數據做比較,Linear的觸壓力道比現較為線性,本身也只需要45gf即可觸發訊號;而相較於Linear較有段落感的Tactile則需要55gf才能夠觸發訊號,雖然比起Linear增加了10gf,但其實按壓後是感覺不太到明顯差距。 i-Rocks機械軸以官方提供的數據做比較,不過在官方並無提供從按下鍵盤的順鍵直至放開瞬間的觸發力道圖形,筆者只能夠透過簡單的數字為玩家們介紹。其中在觸發力道最輕的為逸軸的40gf,依序為50gf的煉軸、60gf的韻軸最後則為75gf的重青。 最後介紹機械光軸,在觸發力道上,上開文章亦有提及因為其獨特之處在於透過光學訊號做傳遞,具有100,000小時的壽命,換算後大約等於34年,這算具有極高的按鍵壽命,在上方與塑膠軸體搭配時仍然受限於青軸與紅軸的限制,以至於在表現上其實近似於消費者們普遍認知當中的青軸與紅軸,並沒有特別的不一樣之處。 還記得上一篇介紹至Razer推出的機械軸,接下來還有關於i-Rocks與其他品牌鍵盤的介紹,玩家們或許能夠在之中找到心中屬意的鍵盤喔! i-Rocks 以台灣自有品牌行銷全球的電腦周邊廠商,不論是在提供辦公室用品、行動周邊、電腦周邊、耳機甚至是滑鼠都有著相當不錯的成績,並且致力在鍵盤上提供更多的產品,產品的行銷大多也都以鍵盤為主。此次i-Rocks 韻軸的代表為自家的K76M RGB,鍵帽採用雙側透光技術的雙射鍵帽,在按鍵的使用上能夠使其更加耐用與耐磨。此次在K76M RGB 的鍵盤上,有相當特別的設計,雖然此次拿到的是積木的飾板,玩家們可以透過樂積木的底座進行安裝積木,在辦公室內置放自己的療癒小物;除此之外,鍵盤本身也提供了客製化更換飾板的服務,玩家們可以透過其他的圖案飾板將自己的鍵盤改變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增加獨特性。 玩家們對於鍵盤、滑鼠、耳機麥克風等電腦周邊配備廠商,從基本的鍵盤乃至高端的遊戲鍵盤甚至是電競滑鼠皆有涉獵的Logitech,想必各位玩家們對於他們家的產品一定相當不陌生,近年創立自己的「G」系列品牌後,整體具有更電競的表現。此次Romer-GLinear 軸的代表為自家的G512 Carbon。鍵帽的設計採用頂級的材質提供給玩家們最完整的按鍵體驗。在鍵盤本身採用航空級的5052 鋁合金,不只增加其耐用度、剛性,連質感表現也大幅提升,在鋁合金的表面亦有金屬髮絲紋的設計。且G512 Carbon 能夠支援RGB 燈效,可以選擇預先設定背光或是動態效果,能夠再搭配LIGHTSYNC 技術,此項技術能夠動態的與玩家進行的遊戲連動且變化,提供玩家們最好的RGB 體驗。 Logitech 自從推出了自家「G」系列電競品牌之後,又在鍵盤的領域上提供給玩家們相當多樣的選擇,從入門的薄膜式鍵盤,乃至無線鍵盤,當然在電競「G」系列的選擇上也非常多項,自家軸體的表現也令人讚賞。此次Romer-G Tactile 軸的代表為自家的旗艦G810 Orion Spectrum。鍵帽的設計採用抗指紋的無光表面紋理,整體在鍵盤給人的感覺較有種典雅、氣質的感覺,在鍵盤本身的材質雖然採用的是基本的塑膠材質,但是在質感的表現上並不落於人後,整體細節的表現相當紮實。並且在鍵盤的左上方具有多媒體控制鍵,並且提供音量滾輪、播放/ 暫停、停止、下一首以及上一首的按鍵,讓玩家們不必切換至遊戲或是音訊軟體就能夠做控制。 首先看到由Thermaltake推出的Premium X1 RGB,鍵盤採用的軸體是Cherry MX銀軸,既然在產品名稱當中具Premium的字樣,就代表此款產品為Thermaltake所推出的頂級產品。在鍵盤上提供RGB燈效,且除此之外,只要使用自家軟體就能夠挑整5段背光亮度以及燈光效果,甚至還有12種的背光模式供玩家體驗,最特別之處在於還能透過獨家設計的手機APP透過Wi-Fi進行連線互動。而鍵盤能夠額外提供1組3.5mm與USB 2.0接孔,並提供可拆式人體工學的磁吸式手托,給予玩家最高的舒適度。鍵盤的左上方有著RGB亮度、遊戲模式調整以及外捷鍵的設定外,還具有多媒體控制區,給予玩家們撥放按鈕以及音量滾輪,能夠快速控制電腦正在播放的多媒體。 由Cooler Master推出的MasterKeys MK750,鍵盤採用的軸體是Cherry MX青軸,鍵帽則採用PBT二色鍵帽的設計,增加按鍵的實用性以及耐用。本身為窄邊框且搭配陽極處理的鋁質上蓋,賦予此鍵盤更多的視覺饗宴。在電腦連接的部分使用USB 3.0 Type-C連接埠,線材為可拆卸式,讓電競選手或是玩家們在攜帶的時候能夠有更方便。配件也有附上手托,上方也有使用軟硬度適中的軟墊增加舒適性,並且採用磁吸式的方式連接,在長時間遊戲過程當中,能夠有更好的遊玩體驗。鍵盤本身也配有32位元的ARM Cortex處理器,能夠儲存並快速執行玩家所設定的指令以及巨集鍵,最後,在RGB的特效上有著1,680萬色的可調設計,並且在鍵盤下方具有導光條,提供更優雅的表現。 由Roccat推出的Suora,鍵盤採用的軸體是TTC茶軸,鍵帽使用霧面的設計,本體則使用無框的設計,並且採用堅固、精簡的鋁合金外殼作包覆,提供長兼間最無干擾的按鍵平台。在電腦連接的部分使用USB 2.0連接埠,線材為一體式的設計,配件本身只提供產品保固書,為了讓鍵盤有簡潔的設計,捨去手托、邊框以及不必要的媒體鍵,讓玩家們在使用鍵盤時能夠更加的心無旁鶩。在鍵盤高達1000Hz的回報率,將毫無遺漏的反應每個玩家所按的按鍵,不過此次在Soura雖然說只有藍色的單色背光設計,但是依舊能夠支援自家的Roccat Swarm軟體,不只能夠調整背光的模式,也可以設定相關的按鍵設定,並且也能夠透過手機APP調整自己的鍵盤,隨時掌控。 由GIGABYTE旗下電競品牌Aorus推出的K9 Optical,鍵盤採用的軸體是自家開發的機械光軸與紅軸的搭配,鍵帽材質採用PBT材質,與一般的ABS材質相比之下有著更高的硬度以及耐磨度,可以減少鍵帽被磨平的情況;鍵盤本身採用無上蓋的懸浮設計,更俐落的設計才能給予玩家們最好使用的鍵盤。在電腦連結的部分使用USB 2.0連接埠,線材為一體式設計,配件提供產品保固書、拔鍵器及十顆可作更換的鍵帽。鍵盤本身也能夠支援RGB燈效,在單點背光控制支援1,677萬種顏色變化,玩家們可依據遊戲設定,在不同的按鍵當中提供不同的設定以及模模式。最後,K9 Optical全區支援防鬼鍵的技術,不論是哪種按鍵組合都不會發生衝突,可以確保玩家的指令準確輸入。 由吉翁電子旗下的電競品牌Lincats推出的NKEY R3 RGB,鍵盤採用的軸體是凱華茶軸,鍵帽材質採用雙色PBT鍵帽,提供不錯的手感且也不會有鍵盤打油的情況發生,鍵盤本身的外型設計算中規中矩,採用無框的設計,讓玩家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產品配件提供一組USB轉換PS/2的轉接頭,讓玩家們能夠將鍵腦的USB連接埠空出,作更多額外的擴充。NKEY R3 RGB是目前世界上反應最快,只需0.8ms就能夠執行命令的鍵盤。電腦連接的部分採用USB 2.0連接埠,線材為一體式設計,並在鍵盤本身提供搭配軟體的各式巨集鍵。鍵盤本身支援RGB燈效,在全彩的RGB背光燈效上,無須設定軟體或式程式,只需要透過鍵盤上的設定就可以完成1,680萬色的調整與發光模式! 由SuperChannel推出的Phantom採用的軸體為凱華Box白色青軸,鍵帽材質採用二色成刑PBT鍵帽,提供高規格抗油、耐磨損以及不掉字,並且增加鍵帽的使用年限,鍵盤本體經過霧面處理,將質感作提升,產品配件本身提供說明書、拔鍵器以及說明書,電腦連結的部分採用USB 2.0,線材採用可拆卸式的線材,幫助玩家們在移動攜帶鍵盤的時候有更佳的方便性。鍵盤全區皆有RGB燈效,並且提供了10種展示模式、10段色皆變化以及速度調整,也能夠依據玩家們自己的喜好來錄製笑過或式開啟自定義的顏色功能。鍵盤本身也提供全區或6鍵防鬼鍵,只要透過鍵盤上的按鍵就能夠調整,無須額外安裝軟體確實也相當方便。 讀者們是否已經理解,機械式鍵盤與其他種類鍵盤有著什麼不同優勢呢?經常能見到的薄膜式鍵盤,本身的按鍵回饋感較差,需要留意自己是否有按到按鍵或是否按錯,一整天使用下很容易造成心理疲勞。且在快速輸入或玩遊戲時很容易有「卡鍵」情況發生;最後一點,若是薄膜式鍵盤有單鍵毀損的狀況發生,並無法如同機械式鍵盤一樣單換一個按鍵。看完軸體介紹與優勢後,我們透過歸納法幫助讀者統整最適合自己的鍵盤。 首先幫讀者們統整出,段落感強烈與聲音清脆明顯的軸體,此次介紹的各軸體當中,以Cherry MX青軸、Raze機械綠軸、Romer-G Tactile軸、i-Rocks韻軸及重青軸為代表。此類型軸體本身非常適合各式各樣的遊戲以及文字工作者,使用上有著明顯段落感,使用者們能夠明顯感受機械式鍵盤的觸感以及回饋;本身也都具有清脆且較大的聲響,在使用上的「爽度」較為足夠。推薦給各式類型遊戲皆接觸的玩家,或無需顧慮旁人的文字工作者使用。 第二種段落感中等及聲音清脆不明顯的軸體,此次介紹各軸體當中,以Cherry MX茶軸與i-Rocks煉軸為代表。此種類型軸體本身非常適合遊戲以及長時間的輸入使用,因為其段落感無前述的青軸明顯,聲響也沒有那樣明顯,但仍舊在線性中保有了段落感的手感,以及算是清脆的聲響。推薦給時常觸碰各種類型的玩家,以及需要顧及旁人的文字工作者使用。 第三種類型為無段落感亦無清脆聲響的軸體,此次介紹的各軸體當中,以Cherry MX紅軸、Raze機械橘軸、Romer-G Linear軸、i-Rocks逸軸為代表。此種類型軸體本身非常適合MMO PRG遊戲以及文字工作者,使用上無段落感也無清脆聲響,讓使用者們能夠一次按壓到底,不會有半按按鍵的情況發生。推薦給MMO RPG玩家,以及開放式空間的文字輸入者使用。 在此類型軸體還有2種不同的特殊軸體,首先幫各位介紹的是Cherry MX黑軸,與其自家紅軸相同的觸發鍵程與總行程,但彈簧的長度和觸發力道不同,需要更大的敲擊力才能觸發訊號。推薦給喜歡敲擊感,且不怕手指變粗的使用者們。 既然有觸發力道更大的軸體,當然也有更輕盈短小的軸體,Cherry MX銀軸和Razer機械黃軸就相當特別,依舊屬於線性的表現,但這2款軸體的觸發鍵程與總行程皆比其他軸體短,且觸發力道也輕,非常適合快節奏的遊戲使用。推薦給需要「手速」的各類型遊戲,不論是MOBA、FPS或是即時戰略的遊戲玩家們。 最後要提到光軸,因為與正常機械式軸體使用不同的訊號傳輸方式,所以軸體本身還能夠支援「熱插拔」快速更換。不過光軸最後仍要回歸上方塑膠軸體的按鍵,目前有青軸、茶軸與紅軸等組合,玩家們能夠依照上述推薦的挑選方式做選擇。 文末,筆者向各位讀者們闡述了有關於機械軸的發展,介紹市面常見機械軸體,以及如何挑選機械軸體後,就不難挑選到適合自己的機械式鍵盤。但相信讀者們也都明瞭,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在看完了這些介紹後,讀者們要親自身體力行嘗試按壓機械式鍵盤,再做購買才是最正確的決定!
-
Google推出全新Google One付費方案,雲端儲存更便宜還有專人解惑
當前4K照片、影片盛行,加上雲端儲存空間普及,越來越多人將檔案放到雲端並和家人朋友共享,Google看準這項趨勢,推出全新Google One付費方案。 這項服務算是Google Drive的升級版,將提供多種不同的付費方案供消費者參考,另外,也將目前Google Drive的付費模式作調整。Google Drive雖然提供所有Google用戶免費15GB的儲存空間,但正如前文所說,15GB空間對於消費者4K檔案的需求已逐漸不敷使用,為此,Google One將現行方案做升級,費率更便宜。 Google One每月付1.99鎂(相當於台幣60元)即可享有100GB,且新增每月2.99鎂(相當於台幣90元)200GB選項,2TB儲存空間方案則是從原本的每月19.99鎂降至9.99鎂(相當於台幣300元),並取消1TB方案。10TB、20TB和30TB方案則是繼續維持原本的99.99鎂(相當於台幣3,000元)、199.99鎂(相當於台幣6,000元)和299.99鎂(相當於台幣9,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One服務還將讓用戶「一鍵專家解惑」,過往這項功能僅限於G Suite商業用戶,這是Google首次將這項服務開放給一般消費者。注意,這位「專家」並不是AI機器人,而是真的專人解答,以美國為例,服務將是24小時隨時可使用,其他國家可能會因地制宜有不同的時段。除此之外,使用付費方案的用戶還可享有其他優惠,Google One的團位負責人Larissa Fontaine表示,這些優惠包含在Google Search上搜尋的飯店消費享折扣或是Google Pay行動支付回饋。 此外,Google One的產品經理Brandon Badger也表示,這些儲存空間最高可以和五位親朋好友共享,就算是費率最低的100GB方案,也能享有上述所有優惠。「我們發現,使用付費方案的用戶同時也是Google的重度使用者,因此,推出這項新服務理所當然。」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Google One將先從美國開始推出,並陸續推往其他國家。原本的Google Drive雲端硬碟仍會繼續運作,但如果你已經是Google Drive的付費用戶,屆時Google One在台灣推出時,將會自動升級成Google One付費用戶。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把Google One拿來和Apple陣營的iCloud做比較,iCloud用戶免付費享有5GB的儲存空間,相較Google Drive的15GB,算是非常小氣(?),付費方案方面,價錢上和Google One的方案相去不遠,差異在於提供的儲存空間方案,iCloud提供月付30元台幣享50GB空間、90元台幣200GB以及300元台幣2TB方案,雖然不像Google One一樣提供到10TB、20TB甚至30TB方案,但對於全家大小來說,2TB的使用空間已經綽綽有餘。此外,Apple同樣也提供最多5人家庭同享功能。 雖然Google今天發表的這項新服務主要是針對「儲存空間」而來,但也不免讓人懷疑是否還會有後續其他服務的推出,或是未來有可能Google用戶可以享有「一次付費,所有服務」的優勢,像是整合Google Drive雲端硬碟、YouTube Red和Play Music等等。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